1939年6月的某一天,這是吳爾芙絕筆作品《幕間》裡的「那一天」

「那一天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某一天,「那一天」所呈現出來的,

是一股厭倦,不論是故事裡家道中落的貴族,

抑或是沒有愛情的婚姻關係,還是那些嘴上賦詠古人詩詞的庸俗人們。

 

與此同時,正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吳爾芙,卻也因這股厭倦而厭倦著,

她覺得這部作品太平凡,甚至愚蠢,是部從頭到尾毫無價值的故事。

故事透過一場露天歷史劇,讓劇情時而跳脫戲劇摻進現實中,時而又以現實作為彌補,

 

銜接戲劇裡的故事,這便是書名《幕間》的意義。

橫跨整個二戰時期的寫作期,或許更加深了吳爾芙的這股厭倦感,

失控的戰爭奪走了她在倫敦的兩棟房子,於此同時,她甚至覺得自己已然喪失了對語言文字的掌控能力。

1941年《幕間》完成時,她推遲了作品的出版時間,曾言會嘗試修改潤飾。

然而,在推遲作品後不到幾天,3月28日這日她卻在口袋裡裝滿了石頭,一步步走進了烏茲河(River Ouse)。

 

正如同《幕間》小說中,一位女僕曾在睡蓮池旁休憩時提及,

這個池子十年前有個婦人投水溺斃。那個池水是一片的濃綠色,有無數魚兒,

『遨遊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,閃著亮光。』

吳爾芙在稍冷的初春日子裡躺在河底,是否也看到了這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閃著亮光呢?

《幕間》最終在同年七月出版上市,即便可能有部分潤飾修改,

但直到吳爾芙的離世都沒有大幅度的變動,對吳爾芙來說或許是部沒有價值的作品,

 

因為它表達出了很多屬於她的矛盾,甚至對死亡的體悟,

或許她所謂的沒有價值,卻也是在說她自己。

生命如一間空屋,人待過、喧囂過,但最終歸於平靜,於是她決定了離開。 

 

《幕間》選色上透過二戰的血腥殘酷、吳爾芙的自殺為主發想,

 

最後和《幕間》裡的劇情做呼應,使用乍看下是鮮血色,

 

但在不同光線下,會呈現帶點高貴感的暗桃紅色,

 

是有點諷刺,但又似乎隱藏了些甚麼故事的顏色。

 

 

幕間購買連結點我